发表时间: 2025-03-04 08:42:42
作者: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网
浏览: 12
持续领跑我国地热开发利用领域,地热供暖能力达1.2亿平方米。积极向深部地热领域进军,牵头成立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成功实施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石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顺应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战略引领、加强产业布局、强化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地热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懈探索深部地热领域开发与利用,持续巩固地热领先地位,聚“热”降碳,奏响了绿色乐章。
向深向新攻坚,探索深部地热高效开发
地热能是一种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等特点,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多以浅层和中深层的水热型地热为主,埋深3000米以深的深层地热,尤其是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聚焦探索深部地热领域开发,中国石化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中国石化牵头成立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央企业、优势高校、科研院所等22家单位,致力深部地热能勘探评价、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等全流程关键技术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攻关,高效推进未来空间产业深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实现深部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整体联动。中国石化将认真履行牵头企业责任,集智攻关,加速变革性技术创新,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共同推动我国深部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更大贡献。挖掘地热“宝藏”,中国石化向深突破,攻坚地热开发关键前沿技术,引领深层地热资源勘探。石勘院牵头部署实施的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在多个地层发现高温地热资源,取得华南地区深层地热资源勘探新突破,对进一步探索形成适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高温地热发电、制冷及综合利用技术路线等具有重要意义。在4615~5200米埋深、2.5亿年前的花岗岩中,科研人员发现了超过188摄氏度高温地热资源。石勘院牵头组织对该井进行压裂作业,实现了岩石压得开、水注得进、热量采得出,形成了全套的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技术。目前,福深热1井已完工进入开发阶段,将在海南深层地热开发利用现场试验和示范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地热效能,中国石化向新前行,拓展中深层地热能发电新领域,拓宽地热开发利用产业链。新星公司咸阳中深层地热能发电及“热电氦”集成先导性试验项目投入运行。该项目是中国石化建成的首个地热、光伏、微风发电示范项目,也是首个集中低温发电、水溶氦气提取、居民供热服务于一体的地热开发利用项目。该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选用宝石佳苑小区1口地热生产井进行“热电氦”三联产试验,实现供暖季发电+供热、非供暖季发电、发电同时提取水溶氦气,目前项目运行稳定。围绕加快培育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石化加强创新驱动,由石勘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层地热资源探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以优异成绩通过专家组验收;由新星公司牵头,联合19家单位申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地区深部热能探测评价”通过专家组论证并获得立项批复。这些重点项目的创新实施,将为我国培育深部地热能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深耕绿色供暖,促进地热能产业化发展
围绕地热能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发展,中国石化深耕绿色供暖,既注重典型示范、规模应用,又注重理论技术创新、智能化建设,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中深层地热利用企业。在典型示范方面,中国石化用心打造地热能开发利用国际合作典范,新星公司与冰岛极地绿色能源公司共同在河北雄县建成我国首座“无烟城”,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列入全球推广项目名录,在雄安新区建设和运行地热供暖能力超过2000万平方米。中国石化积极打造“地热井工厂”模式,去年11月,新星公司下属单位绿源公司与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的地热能替代燃气供热项目一期并网投运,该项目应用“采灌结合、等量回灌”先进技术,全面建成后供暖面积将达到232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地热能替代燃气供热项目,对当地供暖保供起到了有效推动作用。在推广应用方面,中国石化持续深耕地热领域,地热供暖能力达1.2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服务区域覆盖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11个省(直辖市)70余个市(县、区),120万户居民,每年可替代标准煤近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90万吨,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创建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攻关形成了地热资源开发“两项基础理论,六大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目前,中国石化拥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技术专利300余项。中国石化还积极担当国家智库,深化国际合作,牵头编制了首个国际地热协会标准《中国地热供暖推荐做法》,为世界地热产业标准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智能化应用方面,新星公司聚焦供热生产“数智化”,进一步提高地热供暖精细化水平,做到了数据实时采集、温度实时调控、问题实时监控,有效降低能耗、提升供暖质量,助力供暖季“屋更暖、天更蓝”。
多元场景应用,推进“油田”“热田”相融互促
围绕 “地热+”“余热+”多元场景应用,中国石化积极探索地热供能与油气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地热梯级综合利用、油气田余热综合利用等模式进一步扩大地热利用规模,助力“油田”“热田”相融互促、协同开发。作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油田地热重点示范单位,目前,胜利油田已建成15个地热供暖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其中,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合作开发的东营市华泰金融中心-吾悦广场片区中深层地热能替代燃煤供暖项目共建14口地热井,可覆盖90万平方米的燃煤供暖面积,是山东省8个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之一。胜利油田还在辛109区块建成集团公司首个废弃井等量自然回灌地热利用项目,盘活油气闲置资源,既为周边居民小区供暖,又为辛二联合站油气生产提供清洁热能,实现多元场景应用,年减排二氧化碳6689吨。在地热能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江苏油田将关停的油水井改造为地热采水及回灌井,为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提供冬季温室保温服务,已连续运行7个供暖季,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油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样板。在余热综合利用方面,各企业采取先进、环保、节能的采出液余热利用技术,实施“余热代气”改造,推进生产过程绿色低碳。中原油田累计建成文一、文三、濮城中转站及油库新能源综合利用等6个余热综合利用项目,采用“余热光热+蓄热”技术,通过余热梯级利用,实现余热低品位向高品位转换,年节约天然气668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1.47万吨。河南油田下二门联合站采出液余热利用项目采用“板式换热器+热泵机组+蓄能调峰”等技术,充分利用采出液低品位余热,年可减少天然气用量210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600吨。西南油气充分利用元坝净化厂余热资源,实施节能电机改造、闪蒸气回收、凝结水回收资源化利用等节能项目,年减少燃料气消耗351万立方米;充分利用采气厂地层水蒸馏余热资源,实施锅炉除氧器蒸汽热能回收等节能项目,年减少燃料气消耗57万立方米。
来源:中国石化报